當前位置: 首頁 > 民辦中學 > 高中教育

洛陽教育網:普通高中怎樣應對新高考

時間:2021-10-10 13:28:47 高中教育 我要投稿

高考以育人為本,要堅持正確育人導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目標在高考中怎樣貫徹落實?高中學校、教師、學生要應對哪些調整?教育科學版集納相關觀點,敬請關注。

——編者

訪談嘉賓:

曹志祥 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李 奕 北京市教育工委委員、北京市教委副主任

王殿軍 清華大學附中校長

王 洋 上海市曹楊二中校長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樣的宏大目標,如何在高考中落實?面對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中要應對哪些挑戰?學校和教師如何應對?在近日召開的第四屆清華基礎教育高峰論壇上,我們就這些問題采訪了部分嘉賓。論壇由清華附中、北京市教育學會高中教育研究分會主辦,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中華英才培養基金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500余名校長和教師與會。

改革要聚焦于“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記者:您認為當前教育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曹志祥:一是技術的發展,隨著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出現了“智慧校園”“未來學?!钡雀拍?。人工智能將改變規則、改變制度、改變勞動關系,對教育形成了很大的挑戰,因為教育要為未來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信息化背景下,今天早晨發生的事情,就要放到課堂上去。那么,教育還有沒有目標、規則呢?

二是教育自身由教育到學習的改變。教育一直在變,但總有人說我們變得太慢。

記者: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教育應該怎樣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

曹志祥:只有將教育技術恰當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才能更好地將互聯網與教育相結合。教育的現代化,不在于技術的現代化,而在于思想觀念的現代化,技術、裝備的現代化只能為教育的目標服務。

記者:教育現代化是宏大的教育目標,怎樣落實到教育教學中呢?

李奕:《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已經出臺,國家有國家的教育現代化目標,區域有區域的教育現代化目標,學校有學校的教育現代化目標。學科老師在談學科的教育現代化目標時,要把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放在重要位置,這不僅僅是信息化水平、學歷達標比例、升學率的問題,或課程開設豐富程度的問題,而是要聚焦到“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上來。

習慣于過去傳統供給的教師和校長們,現在要實現自我超越,要調整學校的治理結構,豐富課程設置。老師教書得看到現在世界的變化、孩子的變化,不能只把孩子當成自己學科的載體,而要把孩子當成個性發展的主體。

記者:有學者提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撬動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們應該怎樣把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李奕:如果說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當今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就要聚焦在選拔什么人、為誰選拔人、怎么選拔人,這就涉及考試的科目設置、命題改革等方面。

記者: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在試點、推行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目前還在堅定地推進。您怎樣理解這種堅定?

李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什么要克服困難堅定地走下去?因為這樣的改革不簡單是為了升學如愿、各得其所,而是聚焦在我們能不能通過這樣的改革撬動基礎教育一系列供給側結構調整,促進每個孩子健康成長。他們要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要本領高強,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同時,他們還是可靠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要對這個國家、對這個民族,包括對自己的家庭承擔責任,要成長為有情感、有認同感的一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

記者: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育人提出了具體要求。這些要求,又怎樣落實到課堂上呢?

李奕:我們舉其中的幾個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意見》提出,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育德與育心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這“五結合”直接指導著我們每一個年級組和備課組所進行的學生活動設計以及備課教案結構設計。課堂45分鐘當中,我們怎么實現邊界的穿越,把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把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把課本當中固定的知識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實現校內“三全育人”和校外的家庭社會育人有機結合等,都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再如,《意見》指出,要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四大關鍵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具體到學科來說,語文、數學、生物和地理等,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這些最后都聚焦在各位教師身上。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落實這幾個維度時,既有空間維度也有時間維度。比如,我們要培養幼兒園階段3—6歲兒童的認知能力,這個認知能力也要落到獨立思考、邏輯推理和信息加工上,孩子在小班、中班的時候,有哪些權利是可以交給他們的?而這種獨立思考能力,直到學生進入高三、進入社會,都是有價值的。

記者:在培養學生關鍵能力方面,學??梢园l揮哪些作用?

王殿軍:要實現國家與民族的復興和強大,教育要肩負第一責任。中學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奠定學生的民族文化根基。我們所培養的學生在走向世界時一定要站得住,要有中國的根基、中國的自信。學校要盡可能創造空間、環境、資源引導學生發展,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動手實踐能力、研究問題的能力,等等。

在實踐中,不要把應試教育和綜合發展、素質教育對立起來。不用極端強化訓練,也是可以把學生的成績搞上去的。我們的好學生哪個方面也沒落下,社團里他最活躍,籃球隊里他最活躍,社會活動他參加得最多,考試成績最高。

命題環節怎樣體現出對教育方針的落實

記者:在考試的命題環節,怎樣體現出對教育方針的具體落實?

李奕:我們必須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選拔出來,這是考試命題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命題工作現代化的目標。畢竟,這些題是要為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服務的,是為國家和黨的教育方針服務的,是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服務的,當然它要按這個邏輯來出。

記者:考生要在試卷中真實地體現出什么狀態?

李奕:這些孩子,到2035年時大約三十五六歲,是社會中最具有活力的那些人,那時他們處于什么狀態,對國家、社會、家庭有沒有相應的責任和擔當?這種擔當,能不能在考試中表達出來?如果他沒有表達出這種責任和擔當,只是語句豐富,所謂純語文素養好,那還不夠。在閱卷評分標準中,還要體現價值觀傾向。因為考試承擔著選拔什么人、為誰選拔人、怎么選拔人的任務。國外的考試也一樣,都是為自己本民族、本國家選拔未來一代新人。

記者:一張合格的試卷,應該是什么樣的?

李奕:我們現在關注的是,如何圍繞著“合格”和“可靠”的維度去聚焦。主干知識的簡單重復未必是合格的,真正的合格是體現出那四大關鍵能力,圍繞這些方面,一張試卷中怎么去再現主干知識。我們提出,“把課堂表現考出來”,就是要挖掘教材中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把學生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過程考出來。怎么考?通過分級設問,通過情境設定、答案設計,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目前來看,試題設計可以做到這一點。當然,這對閱卷又提出了挑戰。

比如,去年北京文綜題中有對京津冀城鄉中小學圖書流動機制提出建議的題目,素材是從北京市海淀區一所學校高二年級研究性學習題目中選的,比較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形勢。題目納入了政治題,模擬政協建議,要求學生提出如何在京津冀地區建立中小學圖書流動機制的建議。

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需要什么樣的教師

記者:當前教師面臨哪些挑戰?

曹志祥:在使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方面,我們要重新思考,技術的更新頻率是不是太快?面對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挑戰,教師要改變被動地位,克服焦慮、被動現象,切忌浮躁心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記者:在新的制度背景下,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教師?

王殿軍:我們現在設計出了教師發展與評價系統,把整個年級作為一個整體來評價。我們不會用一位老師所教班級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價他,而是用整個年級的情況與以往情況的比較來評價這個年級所有的教師。但是,這又不是吃大鍋飯。

這樣做主要是克服傳統教師評價存在的問題。以往,我們主要是按升學率、平均分來評價教師,這是不科學的?;诮處煹膶I發展,我們設定了評價目標,根據教育教學管理各方面設置了記錄項目和細分內容。

這個評價系統把發展、進步和努力、變化等作為考核的因素,形成教師成長發展大數據,把個人成長記錄、專業發展引領、特色成長助力等因素個性化地考慮進去,最后形成一個非常完善的教師評價系統。這個系統基于個人行為記錄、努力程度和發展進步表現等諸多因素,對于學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包括教師互相學習、互相提高、互相幫助有很多好處。

李奕:北京市最近的一次正高級教師評審答辯中有一道題,參評的教師都要回答:孩子在12年中,能在你所教授的學科里積累些什么?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算法會越來越多,但最核心內容是什么?雖然你只是教小學一年級1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你應著眼于他12年的積累,培養起學生這個時間段的認知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并考慮到與初中、高中銜接,等等。

我們認為,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背后,實際上是要把教育思想打通。當老師能夠說出學生12年中應該積累什么東西的時候,如果他是命題人,他就能命制出這樣的考題。這樣的考題考的是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強調學以致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在北京市去年的考試題目當中,生物、數學、化學試題都有相應的探索。

新高考需要學校進行哪些變革

記者:面對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從整個教育供給結構看,學校應該做哪些變革?

李奕:我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教育供給之所以存在一些問題,是因為供給內部的離散化分工弱化了教育的正面效果。所以適度整合構建新型協同供給體系,是未來學校變化的重要趨勢。

在供給策略上,把以學科為主轉變為以立德樹人為統領,以育人為主,實現環境育人、資源育人。

在供給內容上,把以學為主和以教為主轉變為以育為主,秉持更加開放的理念。比如,我們應該恨手機,恨大數據,還是反思到底應該留什么樣的作業?該把哪些東西讓步給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真正的教師智能、真正有價值的作業和課堂教學行為表現到底是什么?

在供給方式上,從單一主體供給轉變為全社會協同供給。

在供給的管理上,從事后監管轉變為事前、事中、事后監管。

在供給地域上,從屬地供給逐漸轉變為跨地域供給。教育集團的生命力就在于,這個集團里的孩子能夠享有更多的資源,見到更多的人和事,能實現跨地域的資源共享。

在供給空間上,從現實空間轉變為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相結合。

記者:您認為學校應該側重做哪些改變?

王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特色、個性發展,發揮每名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價值觀念等。學校要因材施教,保證不同興趣、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相同的培養。

記者:普通高中在改革過程中面臨哪些挑戰?

王殿軍:我認為,當前普通高中面臨五大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學生的選擇性問題。我們要讓學生真的實現選擇權,但學生那么小,不一定懂得怎樣正確作出選擇,老師和學校要給他提供一些指導原則。

第二個挑戰是教學管理。實行走班制后,課程如何安排?這是個較大的挑戰,因為會出現教師沖突、學生沖突、教室沖突。實踐證明,課程打得越散越好排。

第三個挑戰來自英語考試。如果將來英語考試的筆試分數降低,聽力和口語增加,教出來的學生卻帶著“倫敦口音”,學生的口語考試就可能吃虧了。特別是對于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來說,未來可能要借助互聯網方式,盡可能讓“錄音或者機器”來教學生更標準的發音。

第四個挑戰來自走班制。目前,比較流行的走班方式有三類:第一類是完全以課程為中心,每一門課都是走班。第二類是“套餐制+自由選擇”,課程“套餐”基本上涵蓋了百分之八九十的學生,其余進不了“套餐”的就搞一些零散的班。第三類是保留行政班、班主任,部分課程比如語文、數學、英語不走班,其他課程走班。怎樣指導學生選擇,怎樣排課,教師如何安排等,都是挑戰。

我們的課程體系改革已經探索了多年,基本上是分層設計的,目前針對核心素養體系和新的中高考實行走班制時,我們的課程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另外我們還有學生自主的一些課程;生涯規劃課程;銜接類課程,包括初中和高中的銜接、高中和大學的銜接;綜合課程,包括STEM課程、社會實踐課程等。開設這些課程的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得素質比較全面、能力比較高,考試能力順便也能培養起來。

第五個挑戰是綜合素質評價?,F在的情況是,“記錄在中學,評價在大學”。那么記錄的標準是什么?評價的指標是什么?有的學校認為,大學需要什么我就記錄什么。我們認為,應該兼顧大學的需求和學生發展的需求。對于學生成長來說重要的內容,都應該記錄下來。

王洋:在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沒有過硬的高考結果,就沒有今天。但只有高考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學校要思考,沒有質量的特色是沒有根的特色,沒有特色的質量是沒有未來的質量。要利用特色鞏固質量,依托質量彰顯特色,促進高中的特色發展。

記者:您認為高中應該怎樣實現特色發展?

王殿軍:高中應該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不同的高中可以承擔不同的責任,但基礎教育都要做扎實,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讓他們各有所長。你體育強,我美術方面好,他音樂方面好,每個高中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在某方面有天賦的孩子就會報考到你這兒來,因為在你這里,除了有常規的全面教育之外,還能夠保證他的特色發展。不同的高中,對不同的學生承擔不同的職責,然后把他們培養成不同的人才,他們將來走向大學、走向社會,能滿足社會的不同需要。如果所有人都一模一樣,是不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


免费观看黃色无遮A一级视频|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91人人妻人人澡蝌蚪|99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