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校動態 > 國內教育

以“寫”為綱、開啟“三大變革”、拓展“八大行動”

時間:2021-12-17 21:22:54 國內教育 我要投稿

以“寫”為綱、開啟“三大變革”、拓展“八大行動”……縣域教育改革直面重難點 | 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動態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暨教學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推進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工作,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創新工作思路,完善保障體系,激發諸城縣域基礎教育發展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諸城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總面積21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萬,被譽為“中國龍城·舜帝故里”。諸城自古崇文重教之風鼎盛,孕育了張擇端、劉墉等圣賢雅士,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等先驅英杰,人民詩人臧克家、軍旅作家王愿堅等文學巨匠;諸城人民歷來擁有敢為人先的銳氣,改革開放以來,先后創造了農業產業化、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農村社區化發展等一系列在山東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的經驗做法,被習近平總書記稱贊為農村改革發展的“諸城模式”。




諸城市基礎教育目前共有各類中小學123所,幼兒園197所,在編教師1.02萬人,在校學生17.45萬人。社會要發展,教育要先行。歷屆諸城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首批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驗收,被評為“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連續多年在全省教育滿意度測評中位居各縣市區前茅。




(一)“十三五”成果




1.經費投入不斷加大,保障了教育優先發展。在山東省率先建立“以縣為主”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笆濉逼陂g,諸城市教育總投入140.23億元,年均增長4.02%。統籌城鄉學校建設,新建、改擴建學校69所,新增學位4.6萬個。




2.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全市中小學校全部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實行書記、校長“一肩挑”。堅持以德為先,不斷擦亮孝善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育人品牌。堅持五育并舉,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教學,著力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實踐能力。




3.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深化,滿足了群眾教育需求。理順學前教育管理體制機制,啟動兩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城區公辦學前教育學位占比達到55%。采取“城鄉學校聯建”“一校長多校區”等改革舉措,努力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推行義務教育劃片招生、就近入學等政策,及時發布城區學校學位預警,提前解決供需矛盾。均分普通高中生源,搭建公平競爭平臺,激發了學校辦學活力。積極引導民辦教育依法依規有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多樣化需求。




4.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增加了骨干教師比例。建立新教師補充長效機制,探索實施了“面試前置”,招聘聘用制教師、幼兒園招聘控制總量教師等方法。補充新教師2831人。積極推進“教育家辦學”,深化校長職級制改革,實施“中小學校長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工程”;不斷完善教師發展激勵機制,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多元參與的獎教體系,名師名校長隊伍不斷壯大。




5.評價體系不斷完善,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完善學生發展質量監測指標,優化學業質量、綜合素質之間的權重結構,引領全市教育教學工作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推進市、校兩級教育質量監測與綜合評價方案的實施,形成綠色評價導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加強考試命題的研究與指導,突出能力立意和素養導向,發揮診斷的積極導向作用。




6.服務意識不斷強化,凝聚了協同育人合力。實施家校共育,完善家庭教育三級管理機構,開展“家庭教育鄉村行”和“父母大講堂”等活動,惠及近20萬名家長。成立市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研究中心,完善并實施十二項育人制度。建設校園智慧餐廳,完善“從田園到餐桌”安全鏈,精準保障學生營養健康。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建成全省首家縣級校園安保校車運行指揮中心,實現了動態監測、預警風險、聯網報警、應急救援一體化。




(二)發展機遇




全國教育大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了《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確立了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四梁八柱”,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已經踏上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新征程。




2020年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暨教學工作會議,對下一步深化綜合改革、加強教學工作,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安排部署。會議強調,要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中心任務,增強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針對性、實效性,要推動各項任務從紙面落到地面,確?;A教育綜合改革和教學工作取得新成效。




入選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是諸城教育事業難得的發展機遇。市委、市政府態度非常明確:一定牢牢抓住機遇,借力國家的好政策、借力先進地區的理念和措施,謀準、謀深、謀實諸城基礎教育的發展藍圖,切實解決諸城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為全國縣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




(三)面臨的挑戰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對標黨中央關于基礎教育的重大決策部署,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美好期盼,以及先進地區的好經驗、好做法,我市基礎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差距,要切實解決這些問題,面臨新的挑戰。




1.立德樹人落實機制不夠健全?!拔逵⑴e”落實機制不夠完善,學生課業負擔重,睡眠和運動時間不足等問題比較突出,措施不夠有力。




2.城鄉優質教育資源不夠豐富。城鄉之間、校際之間仍然存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質量優劣不齊等問題,城區大規模學校和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困境亟待破解。




3.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短板。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強,城鄉教師結構不合理,人員流動機制不夠完善,干部教師的培養激勵機制還不夠靈活有效,校長治校育人能力亟待提升。




4.科學評價機制還不夠完善??茖W有效的評價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導向還不夠明確。對科學教育發展觀、成長成才觀的理解還存在差異。




二、發展愿景




(一)指導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要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A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長特點和規律,扎實做好基礎文章?;A教育要樹立強烈的人才觀,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鼓勵學校辦出特色,鼓勵教師教出風格。




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的重大決策部署,立足縣域教育實際,著力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上下功夫,努力辦好高質量的基礎教育。




(二)發展目標




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質量中心任務,回應人民群眾美好期盼,構建“政府統籌、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良好機制,激發“校長辦學、教師育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創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發展新格局。全面縮小城鄉、校際間教育差距,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傾力創建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形成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主線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實現變“實驗區”為“示范區”的理想。




(三)發展戰略




整體構建“1238”教育發展戰略,系統謀劃全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發展思路和舉措,為構筑縣域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高地奠定堅實基礎。




“1”是指“一個統籌”。即市委市政府把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作為彰顯城市品質的民生工程,堅持全市一盤棋,研究制定《諸城市關于統籌推進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匯集全市各方面力量,著力在經費保障、學校建設、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減負等方面謀實招、出實力,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2”是指“兩個堅持”。即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教體系統干部,要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和“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以工作作風的轉變進一步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3”是指“三大變革”。即思想變革、校安變革(校園安全變革)和課堂變革(課堂教學變革),制定《全面實施“三大變革”的行動方案》,明確操作要點,促進干部教師教育教學思想和行為的轉變,達到“落一子而滿盤皆活”的效果。




“8”是指“八大行動”。即讓德育鮮活起來、讓校園靚麗起來、讓人員流動起來、讓課程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匹配起來、讓育人目標和評價要素聯動起來、讓各學段銜接起來、讓體美勞奔跑起來、讓家校社配合起來。




三、發展措施




(一)開啟“三大變革”




1.思想變革?!八枷胱兏铩笔且浴皩憽睘樽ナ?,用“寫教育”來促進校長和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校安變革”和“課堂變革”走向深入。用“寫教育”來促動校長和教師“靈魂深處里鬧革命”,促動思想轉變,以真正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




(1)轉變教育理念。準確把握新時代基礎教育工作的新動向、新任務,切實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堅持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工作重點聚焦到提升教學效益、提高育人質量上來,推動教育回歸本源。




(2)樹立系統思維。注重銜接,系統推進課程、教學、考試、評價等學校育人工作關鍵環節的改革。充分調動全社會興教、強教的積極性,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凈化社會育人環境,聚焦聚力全面提高育人質量中心任務。




(3)堅持以寫促思。引導干部教師聚焦于教育教學的某個點或面,變不寫為寫,變少寫為多寫,變寫其它為寫教育,通過“寫”來促動教育教學思想和行為的轉變。堅持示范引領、分層推進,對校長,任課老師、班主任,學生及家長等提出不同的寫作要求,如倡導校長、園長每天一篇教育隨筆;要求校長、園長每周一篇管理后記或教育隨筆,每學期一篇以上教育教學研究性論文等。要求青年教師在任課教師寫作要求的基礎上每學期再增寫一篇教育成長故事;班主任每月再增寫一封致家長的信等等。同時,明確實施建議和考評要求。




2.校安變革?!靶0沧兏铩笔菍W校教育的基礎和保障,是教育綜合改革的底線,是基于學校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陳規陋習,以轉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消極被動局面為出發點的發展策略。




(1)建設平安和諧校園。通過在制定管理制度上用心、在安全教育上發力、在科學預防上做文章、在應急處置上下功夫等有效路徑,對校園安全進行規范、科學管理,切實提高學校和師生應對突發安全危機的意識和能力。提升校園安全信息化水平,實現“攝像頭站崗,手機端巡邏,智能化定位,網格化管理”,積極構建責任無缺失、管理無漏洞、安保全覆蓋的安全防護體系。




(2)關愛特殊群體學生。建立完善特別關注群體學生檔案,為貧困家庭學生、孤殘學生、留守兒童等分類建檔立卡,并實施特殊關愛行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制度,做好心理篩查、咨詢服務、干預轉介,提高學生調控心理、自主自助、應對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3)完善聯防聯控機制。重視學生生命安全,在防溺水等重點工作中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落實部門監管責任,完善聯防聯控機制。建立教體、公安、應急等部門安全聯席會議制度;完善法院、檢察院、交警、應急、衛健等部門專業人員定期到學校開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檢查制度。進一步規范校園安保校車運行指揮中心運營,推動落實全市中小學專職保安員配備率,學校封閉化管理率,一鍵式緊急報警和視頻監控系統達標率,學?!白o學崗”配備率“四個100%”。




3.課堂變革?!罢n堂變革”是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重頭戲”。聚焦常態課堂,以“省時高效”為目標,打造“原則化高效課堂”,探索輕負優質的課堂教學策略,優化育人方式,提升教學質量。




(1)遵循教學基本原則,向落實要質量。明確課堂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如因材施教、先學后教、精講精練、及時反饋調節、重視創造力培養等原則,并提出具體操作要點。加強條件保障,如校長做思想和行動的先行者、充分發揮家長作用、重視非教學素質提高等。制定并完善分學段、分學科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學科特點、知識結構、思想方法,上好每一堂課。




(2)優化課堂教學方式,向科學要質量。堅持以學為中心,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課堂結構上,要求突出目標、活動、評價等關鍵要素,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路徑。從教學方式上,重視情境教學,強化實踐學習,幫助學生從“解題”轉向“解決問題”;堅持因材施教,在小學、初中探索從全市層面規劃設計分層作業,開展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突出先學后教,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從教學手段上,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探索“互聯網+”環境下教與學的新形態、新生態。




(3)完善教學管理規程,向規范要質量。加強校本教研,圍繞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緊扣備課、作業、考試等環節,不斷完善教學管理規程。引導學校將教學常規的定期檢查變為學案、作業等學習材料的課前審核,對不達標者及時提出改進建議。探索推進作業改革,建立完善學生作業設計、布置、檢查、總量控制和質量監控機制。




(4)發揮教研支撐作用,向專業要質量。發揮教研隊伍的專業支撐與引領作用,鼓勵引導學科教研組、年級教研組開展好校本教研。通過課例研究等教研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支持學校和教師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問題和困惑開展課題研究,通過設立教學改革項目、培育推廣教學成果等,示范引領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推進教科研工作和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提高轉化效果。




(二)拓展“八大行動”




“八大行動”是在“三大變革”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是諸城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形成梯次和系列的又一重大舉措。




1.讓德育鮮活起來。深度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注重學段銜接和知行統一,加強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強化道德實踐、情感培育和行為習慣養成。讓教與學既有意義,又有意思,努力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發揮宣傳、共青團、婦聯等部門的組織優勢和專業力量,提高德育合力和工作水平。到2023年,形成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主線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和社會實踐平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并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形成協同效應。發揮諸城紅色資源育人價值,建設紅色資源庫,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進一步強化思政課專職教師配備,在每年中小學新教師招聘時,思政課教師比例不少于10%;到2023年,初中、高中配齊專職思政課教師,小學專職思政課教師不少于70%。




2.讓校園靚麗起來。狠抓校園文化建設,讓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模樣,都是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都能成為學生向往和喜歡的地方。




(1)改善辦學條件。優化城鄉學校布局,推進城區及城鄉結合部學校建設,改建、擴建校舍,到2023年底,基本解決校園校舍陳舊、學生活動場所不足,城區大規模學校等問題。加速推進4所公辦普通高中教學設施改造升級,重點加強高中學科教室、實驗室建設。實施“強鎮筑基”行動計劃,打造鎮域辦學特色和品牌,以點帶面,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水平。加大教育新型基礎設施投入,加快推動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完成教室多媒體的更新換代,建設市智慧教育云平臺和智慧化學校,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的改革,構建和完善以信息化支持個性化、特色化、精準化教育教學管理的“諸城模式”。




(2)強化學校文化的頂層設計。明確學校物質、制度、精神等校園文化的內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育人理念融入其中,并使之內化為師生的素質。搞好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文娛體育活動設施,以及校園校舍美化、綠化等物質文化建設;建立健全校訓、校紀、校規、班規、學生守則、勞動制度、清潔衛生制度、考試規則等規章制度;做好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師生員工的價值觀念、精神狀態、群體心理、人際關系,以及英雄雕塑、升旗儀式、文娛體育科技活動等精神文化的設計與實施工作。




3.讓人員流動起來。推動《諸城市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的貫徹落實,進一步深化“縣管校聘”改革,讓每一名干部教師都處于流動狀態,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原則上每9年交流輪崗一次,在一所學校任教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2年;以解決目前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為切入點,核編、定量、定崗,層層競聘,借助調控政策和激勵措施,使教師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大力實施“人才強教”工程,拓寬新教師招聘渠道,加大教育人才經費投入保障力度,積極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優秀畢業生從教。完善職稱評聘、評先樹優、激勵保障等各項政策,加大對教師的關心關愛,確?!耙脕?、留得住、用得好”。




4.讓課程與學生興趣愛好匹配起來。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努力為每一名學生鋪設適合成長的跑道。




(1)提升區域課程實施質量。健全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保障機制,統籌協調學校課程發展的各要素;加強資源配置,指導學校做好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不斷優化課程結構。




(2)強化學校課程建設主體責任。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教學,因校制宜開發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校本課程,特殊教育學校要注重開發醫教、康教和科教融合的課程。每所學校,至少有三五門品牌課程,形成一批區域品牌課程。




(3)搭建學生成才立交橋。開展普通高中卓越學生培養行動,拓寬初高中貫通培養路徑,開發特需課程。在2023年前,建立高中學校與“雙一流”大學的雙向對接機制,切實提高育人質量。舉辦綜合高中,開設職教高考部,打破職普融通的壁壘,幫助一部分學習吃力的學生重樹自信,找到適合自己生涯發展的方向。




5.讓育人目標和評價要素聯動起來。建立以素質發展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制定《諸城市中小學學生發展質量評價實施方案》,將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相結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五項管理”作為規范辦學,減輕學生負擔的重要內容,并有機融入中小學督導評估、示范創建等活動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制定《中小學校長(園長)考核評價標準》,采取專業考試和業績評價“兩條線”的方式實施校長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教師評價標準,深化職稱評聘和績效分配改革,探索高級教師崗位第三方聘期考核,解決“評上高級就少干甚至不干”的問題;研究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總量核定的學校內部分配辦法,推動建立課時工作量、工作實績、崗位等級等相銜接的教師薪酬分配制度落地實施。




6.讓各學段銜接起來。尊重學生發展階段性和連續性的規律,分別列出不同學段的問題清單、需求清單,并探索形式和內容連貫互通、融合的學段教育教學系列課程體系,如幼小銜接階段,重點研發收納課程、閱讀課程、人際交往課程和時間管理課程;中小幼分學段有側重地規劃美育課程設置,相互呼應、有效配合,構建相互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開展聯合教研,每年組織一次專題研討觀摩活動。探索建立跨學段的學校發展共同體,通過組建十二年一貫制學校、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小學附設幼兒園等措施,進行校內學段對接。




7.讓體美勞奔跑起來。牢固樹立全面發展觀,以德為首,五育并舉,使體美勞奔跑起來,徹底根除以往“德智一直領跑,智育一度當先,體美勞被甩在后邊”的不良現象。




(1)貫徹落實《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堅持體教融合,讓青少年跑起來、動起來。倡導一天一節體育課,聚焦“教會、勤練、常賽”,建立起“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學校體育教學模式。普及提高學校特色體育項目,做到人人有項目、班班有活動、校校有隊伍,確保學生每天在校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落實《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方案》,總體近視率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加強家庭體育作業的指導探索,鼓勵學生利用課余和節假日時間參加體育項目訓練,養成終身體育運動的習慣。




(2)貫徹落實《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強調在學生掌握必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著力提升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形成藝術專項特長;面向人人,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每學年至少開展一次惠及全體學生的合唱、合奏、集體舞、課本劇、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推進美育評價改革,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




(3)貫徹落實《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堅持打好基礎、安全適度、開齊課程、講究方法、家校合作的適度銜接和有機統一,注重日常生活勞動習慣的養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序安排勞動教育內容,積極建設校內外勞動綜合實踐基地,上好每周一節勞動教育必修課,同時安排必要的課外勞動時間和勞動周活動,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的協同實施機制。




8.讓家校社配合起來。市教體局成立家庭教育研究科,學校設立家庭教育工作總協調員,構建全覆蓋的“線上線下、城市鄉村、校內校外”三位一體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定期開展“家庭教育宣傳周”“市校兩級父母大講堂”“家庭教育鄉村行”“萬名教師訪萬家”等家庭教育專題活動;挖掘、培育草根家庭教育專家,成立諸城市家庭教育講師團和家長義工講師團,開發 “1+X”課程體系(“1”是指市級家長課程,“X”是各學校自主開發的特色校本課程),分年齡段開展個性化家庭教育指導,確保每名家長每學年接受不少于8學時的家庭教育。創新區域資源整合機制,統籌全市體育設施、文化教育場所等公共資源,高標準建設社會“大課堂”,讓整個社會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調動社會各主體參與教育治理的積極性,完善學前教育、特殊教育保障機制,積極動員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基礎教育發展。




四、發展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把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作為全市改革發展重大課題,成立市級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推進機制。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牽頭統籌全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教體、編制、發改、財政、人社等部門協同機制和工作體系,既要各負其責,又要通力協作,共同解決基礎教育配套設施建設、教育人才引進等跨部門、跨行業的重大教育工作問題。




(二)搞好經費保障




強化公共財政支出,加大教育財政保障力度,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教育費附加等全額用于教育事業。發揮審計監督作用,強化財政性教育投入的績效考核和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落實校長職級改革經費、班級管理團隊激勵經費、績效激勵經費、延時服務經費等相關政策規定。優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優先支持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重點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力補齊教育發展短板。




(三)強化督導落實




全面加強督政、督學和監測評價工作,把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和教學工作的推進落實情況納入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體系,強化督導檢查,對辦學方向、教育投入、學校建設、教師隊伍、教育生態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組織和個人,依法依規嚴肅追責問責。完善重大教育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等機制,確保教育改革穩慎推進;建立應急事件處理機制,完善教育訴求問題長效解決機制,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四)積極宣傳推廣




在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的同時,加大對基礎教育科學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傳解讀力度,特別是要宣傳好、解讀好教育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好處,澄清認識上的誤區和分歧,廣泛凝聚改革共識。與各實驗區建立共建共享機制,學習借鑒他們的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及時總結凝練實驗成果,宣傳推廣典型案例,發揮好示范效應,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各項目標任務。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免费观看黃色无遮A一级视频|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91人人妻人人澡蝌蚪|99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